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推文】地址:51biqutui.com
《八识规矩颂》
监学法师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:阿弥陀佛!
这次学人很欢喜有这个因缘,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《八识规矩颂》。
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,我们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发起菩提心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,内心当中就要发起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一种希望,一种愿力。那么我们内心当中希望能够成就佛道,我们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,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跟成就利他的功德。
但是我们在朝向这样的一个目标的时候,我们会发觉,会有一种障碍,就是我们一个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,有贪烦恼、瞋烦恼、高慢心、嫉妒心、散乱心、放逸的心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。那么这些烦恼遇到染污的境界的时候,它就会生起活动。那么我们讲烦恼障,当这些烦恼活动的时候,它就障碍我们上求佛道,也障碍我们去利益众生。所以我们在一个凡夫位的菩萨,在一个有漏的境界,经常地学习佛法,经常地思惟佛法,来加强我们心中的正念,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烦恼障,这件事情的确是很重要。
佛在世的时候,有四位比丘,这刚出家的比丘,出了家以后当然是修习戒定慧,但是有时候就会放逸,放逸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谈到过去那些得意风光的事情,内心就欢喜,就大笑。大笑的时候,佛陀天耳遥闻,就来到了这四个比丘的地方。佛陀就明知故问,说:你们刚刚在笑什么呢?这比丘就如是如是地向佛陀报告,佛陀就种种的呵责,呵责以后讲了四句偈,说:
常在燃烧中,何喜何可笑?
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?
佛陀在呵责我们一个凡夫的境界,内心是一个惑业苦——烦恼的火、业力的火、果报火。这个烦恼的火、业力的火、果报火就像森林起火一样,从东边烧到西边,从西边烧到南边,无量劫的生死的火是不停止的,热恼不安,常在燃烧中,加一个常,就是说这个火是不能停止下来的。我们内心当中有惑业苦的这个火,这件事情有什么好欢喜、有什么好笑的呢?这个火都还没熄灭,你有什么好高兴、好得意的呢?
那么这个火是怎么来的呢?它不是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。幽暗之所蔽,是由于我们心中的无明,一念的无明所创造出来。那么怎么去消灭这个无明呢?何不求光明?就是用清净的正法的多闻熏习、如理思惟,来慢慢地、慢慢地消灭心中的无明。心中的无明消灭了,内心的光明显现的时候,这些烦恼的火就停止下来,就是到了清凉的涅槃的彼岸。所以说我们加强心中的正念,的确是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。
我们这学期的唯识的课程,是有两个部分,上一个部分我们研究《百法明门论》,这一个部分是研究《八识规矩颂》。《八识规矩颂》是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回来以后,他根据印度的十大论师编成了一部叫做《成唯识论》,就是以十大论师的这些教义。成,就是成立,成立唯识的教义,《成唯识论》。《成唯识论》有十卷,玄奘大师编完以后觉得文繁义广,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,所以他编完《成唯识论》以后又造了《八识规矩颂》,来总持一部的《成唯识论》。
那么前面的《百法明门论》,它是广泛地探讨一切法的别相跟总相:
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
何等一切法就是包括了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应行法跟无为法,这广泛说了一切法的差别。云何为无我是讲这一切的差别当中都是补特伽罗无我,也都是法无我,都是跟我空、法空相应,换句话说,我空、法空是一切法的总相。
那么这个《百法》它是广泛地探讨诸法的总相、别相,但是《八识规矩颂》它是就着心法来讨论,就是在心法当中,八识心王,把它作一个深入的探讨。因为在唯识的教义当中,虽然广泛地探讨万法,但是唯识强调万法唯识。也就是说,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,那么为什么会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呢?就是由于心识的流动。就是你的内心一动,就产生一种业力,这个业力可能是善业,也可能是恶业,它也可能使令你堕落到不可乐果报,也可能堕落到可乐果报。
所以在这个唯识的思想当中,认为心是一切法的创造的因果当中,它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。所以我们这个课程等于是把前面的《百法》当中的心王,八识的心王,把它特别拿出来加以深入的探讨。这叫《八识规矩颂》,就是讲这个八识,从凡夫的有漏的八识,讲到圣人无漏的八识的一种转变的过程。这个就是我们整个《八识规矩颂》的一个重要的地方。
好,我们看讲义。
《八识规矩颂》直解,三藏法师玄奘著,蕅益沙门智旭解。
那么这个是玄奘大师所作的,唐朝的玄奘大师,蕅益大师作了直解。好,我们看大科说明,那么我们分成四大科:
甲一、作者略史;
甲二、解释题目;
甲三、随文释义;
甲四、结示劝修。
那么在甲一当中,我们先介绍作者,就是玄奘大师的一个简略的历史。
那么甲二是解释本颂的题目,《八识规矩颂》,总共五个字。
甲三我们随文释义,我们随着这个颂文解释它的意义。那么这个随文释义,这个《八识规矩颂》,它是玄奘大师把这个八识分成了四类:前五识是一类,第六识是一类,第七识又一类,第八识又一类。每一类当中有三个偈颂,总共合起来是十二个偈颂。我们就随顺这个偈颂的本文,来解释其中的义理。
最后甲四,结示劝修,我们跟大家作一个总结跟劝勉。
好,我们今初,先看甲一的作者略史。
甲一、作者略史。
《八识规矩颂》的作者是玄奘大师,我们对于大师的历史,我们主要是根据《大唐西域记》所介绍的,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。第一大科是讲到他去印度,他要去求法的一个因缘;第二大科是讲他到印度求法的情况;第三大科是讲到他回国翻译经典的一个情形。先看它第一大科:
唐代高僧,玄奘大师,幼年出家,初学律典,后习《俱舍论》,《成实论》,《摄大乘论》及《大般涅槃经》等诸经论,因叹众师所论不一,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,莫可适从。尝谓:去圣时遥,义类差舛,遂使双林一味之旨,分成当现二常,大乘不二之宗,析为南北两道。纷纭争论,凡数百年,率土怀疑,莫有匠决。乃誓游天竺,以问惑辨疑。
那么这一大科呢,是说明大师他为什么要到印度去求法,说明他的一个因缘。
唐代高僧玄奘大师,玄奘大师事实上是生在隋朝的末年,是在隋炀帝末年的时候,但是他的年代多数属于唐朝,所以我们就称他是唐朝。那么大师幼年出家,那么这个幼年出家我们解释一下,他的一个身世。
玄奘大师他的俗姓姓陈,耳东陈,他的祖籍是在河南省缑氏县,就是在现在这个少林寺的附近。他们家的历代的祖先都是一个书香门第,就是读书人。当然古时候万般皆下贫,惟有读书高,读书人多数就做官,学而优则仕。那么他的曾祖父、他的祖父、他的父亲都是在朝廷做官的。那么到了他的父亲的时候,已经到了隋炀帝晚年的时候了。他的父亲是一个县长,做一个江陵县的县长。
那个时候,隋炀帝晚年的时候,整个朝廷就是非常腐败了,隋炀帝本身也是荒淫无道,下面就是贪官污吏。朝廷腐败,他的父亲这个人很正直,他发觉自己不能够兼善天下,不能够拨邪返正,只好就独善其身,就辞官归乡闭门读书。因为他父亲的闭门读书,也就等于是把整个心血就花在教育他四个兄弟。玄奘大师是最小的,玄奘大师从小就得到他父亲一些儒学的一些教育,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都有很深入的研究。从这个传记来看,玄奘大师从小的时候,他虽然是老幺,最小,但是这个人个性很稳重,不喜欢讲话,也不喜欢跟人家嬉笑。对一切法的这些义理,各式各样的事理,他欢喜深入地去思惟观察。他是这种个性,个性很沉默寡言,但是喜欢思惟,个性也是一板一眼的,他就这种个性。
他在十二岁的时候,就跟他哥哥就出家了,他哥哥先出家,他也出家了。出家以后是在洛阳的净土寺。那个时候的洛阳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地方,各式各样的法师,文化文人都聚集在那个地方,所以他刚出家,他十二岁出家的时候,因缘很好,他就在洛阳净土寺听过几个法师讲一些经论,包括《俱舍论》,这个是小乘有部的阿毗达磨的一个很重要的论,天亲菩萨造,《成实论》是属于经部的。这个都是属于有部的思想,都是属于小乘的思想。《摄大乘论》跟《大般涅槃经》,这其中他对于《摄大乘论》有很大的欢喜心。在这个传记上看,他那个时候十三岁,听了慧远法师讲《摄大乘论》了以后呢,听了以后就全部融会贯通,慧远法师就命令他复讲,十三岁就复讲《摄大乘论》。换句话说,我们从大师的传记看,他老人家从十二岁到十七岁,这整个政局还算很稳定。虽然隋炀帝晚年政治腐败,但是那个时候还算稳定,所以他那个时候得到很完整的教育。他到十七岁的时候,这政局就有了变化。
说这个隋炀帝当太子的时候是一个晋王广,杨广。他的父亲隋文帝把南北朝统一以后,隋文帝这个皇帝是好皇帝,勤政爱民,自己很勤俭,他自己的生活用的很简单,但是对老百姓的生活照顾得很好。
刚开始隋文帝是立他的哥哥做太子,但是这个晋王广,杨广这个人心机很重,买通了隋文帝旁边的大臣,就说他哥哥要叛乱,他的父亲就把他哥哥给废掉,就立这个晋王广。到了隋文帝晚年的时候生病,这个晋王广就用毒药把他父亲给害死了,害死了就做皇帝了。
做皇帝的时候,这个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多数还是有学佛的,他还跟智者大师受过菩萨戒的,但是人,就是这种境界,富贵求道难,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开始放逸了。放逸了以后,这当中他三次东征高丽都失败,使令整个国库都亏损很多。他又造了很大的一个运河,把整个国家,中国南北把它疏通,自己的生活也是很放逸,所以到最后晚年的时候,老百姓的生活就非常贫困了。
老百姓生活贫困了,吃不到饭的时候就造反,这个时候各路的英雄好汉就集聚起来造反。造反的时候,至少他还在,皇帝还在,还能够维持一个局面。但是到最后隋炀帝实在是太过分了,被他手下的一个将军给杀死了。所以这个世间上实在是因果,他把他父亲给杀死了,他也被他的部下杀死。杀死的时候就是在玄奘大师十七岁那一年,这个时候各路英雄好汉就开始要逐鹿中原了,因为那个皇帝死掉了。这个时候逐鹿中原,洛阳就是他们必争之地,所以玄奘大师这个洛阳净土寺就是非常不安定了,老百姓就往外逃亡。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够听经,政治不稳定。他们就听说在各路英雄好汉当中,有一个叫李渊,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,他占据在四川的地方,这个人他统领的地方非常的安定,他跟他的哥哥长捷法师就到了四川去了。
等到四川的时候也发觉也不对劲,后来就到处的流浪,所以他十七岁到他二十一岁这四年当中,从传记看,他也没有学习什么多少经论,就是在流浪,东跑西跑。那个时候隋炀帝已经死掉了,整个政局不稳定。到了二十一岁这个时候他受了大戒,受了大戒以后这就开始登座讲经。
登座讲经的时候就有一件事情发生了,我们看:
因叹众师所论不一,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,莫可适从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我在妖武乱世,武道成神》【海趣阁】《不随心所欲能叫重生吗?》《末世第一狠人》《从长生苟到飞升》《我在大夏窃神权》《十九世纪女裁缝》《万亿军火之王》《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》【大蓝书】
《八识规矩颂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笔趣推文51biqutui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